當下此刻

是時候再尋找了

Friday, April 07, 2006

Old Soul

凌晨3時。

忘了上次不能入寐是何時,本來近年漸漸少了以往的雜念,頭腦清澈了不少,這是與Q的緣份使然。頃刻發現,閉上了眼與把心靈關上是兩回事。

曾研究佛學,發現無論是哪一個宗教,把簡單的教義愈弄愈複雜艱澀的都是人,而知也無涯,以有涯隨無涯,殆已,亦了無意義,是將教義「微積分化」,將簡單的道理繁瑣化。不見得修習乜宗物宗與「成佛」有任何關係。佛學與武術一樣,只要參透得到最元祖、最基本的意念,便可獨步天下,瀟灑俠行,繼而啟發他人,雨澤蒼生。再多的「教義」、是「想」出來的,是腦袋Create出來的,不接近自然。所以,人應當是最不接近「神」的生物,比不上其他的任何動物。

曾有感佛教慈悲為懷,但是不是人要成佛就要出家?如果已經出塵看破,又何須出家?如果因為怕受俗世所牽,那就是未淨,已潔淨的話,出不出家根本沒關係。那末,出家不是流於儀式嘛?儀式又真的有助成佛嘛?況且,在現代生活的解讀中,佛家思想帶有隱含的消極意味,是不是為了對「苦」有出世的闡釋,才去成佛?要成佛,要到極樂是否必須只用佛家思想?有沒有轉彎的餘地?有否跳出框框的可能性?又或是,倘要成佛就要遵守教義,但假若生來就「破」,已經「行住坐臥皆禪」(born realized) 的話,又何須誦經唸佛?是要儀式、要文字、要戒條、要解脫、還是要超渡在苦海的其他人?連「小乘」都未到家,何能擔上「大乘」之任?

人生是苦嗎?。「病」是苦、但「生老死」必定是苦嗎?苦從何來?如何為「苦」烙下放諸四海皆準的定義?人生在世真的是「喝加了糖的苦茶」嘛?就是參不透這點。

近年,得到Q的「醍醐灌頂」,生活本來本著「無常」、「慈悲」、「閒」、「靜」、「空」,活在當下,當下即是。「我在」不一定因為「我思」,是因為我們本來就是自然的一份子,找到本源後,彷彿是一滴水點,回到大海的懷抱中,再也無分彼此,生生不息。「我在」本來就是「自然」的微觀角度。

「無思慮的入靜狀態」是「禪」的現代化演繹,「禪」就是活在當下。「我」只是一個代名詞,不屬於過去、不屬於將來,因為「過去」與「將來」都是「自我」(Ego),與「超我」(superego) 的展現,是一種桎梏。

換言之,雜念都是從ego與superego而來。是夜就是抹不掉這些罣礙,這些漣漪。

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

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

仍是凡人,還未到「無一物」的境界,拂拭拂拭,潔淨一下,除去塵埃。凡做clearing後,明鏡會「非台化」一會,但還是要勤力打掃,方達無樹之地。

2 Comments:

At 4:13 PM, Anonymous Anonymous said...

至今我對佛教仍有一問題未能明白

佛教其實是內心修為,出家就為求心寧平靜,更容易修心,但中國人本就重感情,重家庭,「出家」顯然與「重親情」背道而馳,何以佛教在中國的歷史裡,佔了如此重要的席位?

我認識不少基督教徒,誤將「拜神」納入佛教之例,其實佛教是無神論,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當然,在香港如此俗世紛亂的環境,並不容易進行個人修行了...

 
At 10:55 PM, Blogger 當下 said...

回國王︰

嗯, 波波這是歷史問題呢.
但我想其中一些遠因是...

1. 在古代社會, 平民的生命乾脆得很, 生離死別更屬常事︰兒子當兵、官吏欺壓, 人們都需要一個精神的寄託. 這與現代社會的需要一樣.

2. 加上戰亂、外族入侵等, 人民生活相對沒那麼穩定, 那就更要「看破」

3. 自佛教由印度傳入後,與儒家思想結合, 出家人慈悲為懷, 佛門又照顧無家可歸的人, 這就容易被社會接受..


這是正常的, 因為他們的「神」只得一個嘛. 其實要成佛不一定要修行, 禪可以單單是一種生活方式.

 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